随感日记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读文斋 > 心情日记 > 随感日记 >

凶巴巴的孟子

评分作者:细柳营尉时间:2016-03-14 13:35

  我真正地读历史,是从黃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开始的。因此,对这本书很有感情,不仅先后买过三、四本,手机里也总放着一本,偶有闲暇时间便随意翻看几页。

  这次恰好翻到最后一章,本章的标题是李贽,分析的实则是大明王朝的思想结构,自然少不了朱熹的理学。众所周知,朱熹讲“格物致知”,因而许多人推崇他有科学精神,譬如我上学时学过他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时就被教育说这句诗说明他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总结规律,体现了他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可惜我那会儿学问浅,不然一准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话早在他出生的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了。对于朱熹,黄仁宇先生是这样说的:“他的格物,要求接触植物、地质、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但目的并不在这些学科本身上追求真理,因为对任何问题,他的结论已作出于观察之先,而且作出这些结论的也不是他,而是孔子和孟子。”朱熹所做的,就是“用自然界的物理之‘理’去支持孔孟的伦理之‘理’,也就是以类似之处代替逻辑。”

  黄仁宇先生说的很中肯,朱熹的“以物理论证伦理”和“先下结论再找论据”的做法,很容易在孟子那里找到根源。

  我们知道,孟子坚决主张“性善说”,对此,不妨先看看原文吧:“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请注意,孟子在这里先是偷换概念,用有高低之分的“上下”偷换掉无高低之分的“东西”,然后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根本不顾两者间是否在逻辑上成立。若有人拿“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反驳他呢?大概,他不会考虑这个的,因为他正是先有“人性向善”的结论,然后才去找论据的。于是,告子这番本来挺有道理的话,在孟子强辞夺理的狡辩下,反而被甚少提及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样是孟子的经典之作,老规矩,先看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我很想请问他老人家,他是如何从“环而攻之”就得出“必有得天时”这一结论的?《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从这来看,是否“人和”的因素更多呢?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人,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虚构出个“环而攻之,然而不胜”的结局来作论据,企图证明自己预先作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如何能令人信服?

  以上这些,教我不得不赞同王小波对他的看法:“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侯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子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

  遗憾的是,孟子的继承者们,往往都带着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不仅如此,他们还同样学会了骂人为禽兽,学会了在争论中先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先把对方的人格贬到一无是处,对方的任何论点就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了。我们漫长的历史中,这样的事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我们身边也不鲜见。
  (文/细柳营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