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章

导读
最新推荐
每月精选
推荐排行
获赞排行
文章
励志文章
亲情文章
爱情文章
友情文章
校园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人生感悟
散文
抒情散文
爱情散文
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情感故事
感人故事
诗词
现代诗歌
古诗古词
爱情诗歌
爱情古诗
作文
作文宝典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登录 | 注册

生活

评分作者:梅女时间:2018-01-01 15:49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于孝,我一直心存疑惑,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道呢?对于父母,我也很愧疚。

  我的父母是大千世界中最普通的一对夫妻,但与我而言是最不平凡的人。父母亲都是来自子女众多的农村家庭,祖祖辈辈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一辈子都留在这片黄土地上。越是贫穷的地方,子女会越多,在人们的思想中始终信奉着“多子多福”。

  多年前的农村还不是我们向往的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也不是我们向往的新农村。贫穷、落后、封建、保守充斥着这片土地,这也是我的老家农村的真实写照。这片土地没有出过状元或是秀才,也没有出过知识分子,用老人的话说:“祖坟上没有冒过青烟(同上天不会眷顾)”。

  听奶奶说,这里的人都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至于什么原因,奶奶没有说过,我也没有追问过。过去的事情奶奶总是轻描淡写的略过。据她说的,父亲的爷爷才是这个村子的第一代主人。这也是一个年轻的村庄,每次回到这里,站在村子入口看,仿佛这个村子经历了几个世纪,有了几百岁的年龄。

  这个既年轻又古老的村庄哺育这一代代的人。我的父亲在这里出生,我的母亲也嫁到这里。农村养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所以农村里的孩子都是不娇气的,“一个碗,一双筷。”父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却没有得到更多的优待。小学毕业后,父亲捧着优异的成绩单开始他艰苦的社会生活。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据说去世的很早,那时的父亲还没有成年吧!有时我会暗暗地庆幸自己没有见过爷爷,因为他很讨厌女孩子。大妈说,爷爷身前都不想看到孙女。

  可是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农村里男人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贫困的家庭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塌了,那时大伯二伯早已到了该成亲的年级,农村里厚重的彩礼钱,让这个不幸的家庭更加不幸。无人问津这个幼小的心灵,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一直漂泊在外。父亲总是把他这段流浪的年少开玩笑说,“走南闯北,我啥都见识过,啥都吃过;三百六十行,我啥都做过。”现在的我们总向往着流浪,却不知道我们的“流浪”早已经变了味道。

  母亲的家庭条件比父亲好得很多,虽然也是姊妹众多,生活水平确实很好。而今母亲常常自豪地说:“我不喜欢吃糖之类的零食,是因为小时候吃太多了!”母亲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众多的妹妹,孩子多且妹妹又很小,还有一个常年瘫痪的祖母,所以她也无缘走进学校里。每每说到这里,她的眼里总会噙满泪水。

  直到现在,她一个人从来没有自己去过远的地方。这也是母亲今生最大的遗憾与痛。前些年,公共厕所还是男女字的时候,她总是会跑错厕所。她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像她——“睁眼瞎”。母亲很少说起她的童年,即便我再三地追问,她也总是摇头不语。从她脸上微妙的表情,我便不忍逼问下去。我无法想象:每天看着同龄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学校,而自己却在家里做饭、洗衣服、照顾瘫痪的奶奶和不会走路的妹妹,还要割草、喂牛、放羊……

  
  (一)他们的爱情

  农村里的婚姻没有什么爱情可言,父母辈是这样,在父母之前更是这样,那时大家都在为每天填饱肚子而想法。对于父母而言,或者更久的先辈,与恋爱相比,他们更加在乎的是“做人”。而今,生活条件变好,年轻的一代都开始相继走出村子,开始求学之路,或是开始现代化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父亲比母亲大六、七岁,家境也没有母亲好(那时农村的包办婚姻),说到长相,父亲眼睛小,皮肤黑,身高也没有很高。而母亲皮肤很白,身材高挑,很出众。实在想不透,母亲的条件怎么会看上父亲的。偶然一次机会问到母亲,母亲平静地说:“那时和你父亲相亲见面时,也没有看上他。条件不好,你爷爷去世的也早,又觉得这一小伙子(父亲)常年在外不回家。可是他很坚持又很胆大,一次次的到我家·······”母亲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第一次去他(父亲)家里,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全部都端给我吃,而且是在厨房里吃的。”母亲像一个小女孩一样,满脸洋溢着幸福。

  在那个没有物质的年代,爱情其实很简单!一碗红烧肉,一世情缘,一生相携,“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而今他们也年过半百,总是形影不离。父亲常挂在嘴边:“你母亲不识字,我担心她一个人出去会迷路。”每次母亲吃不下东西时,父亲总会做一碗红烧肉。正是因为这样子,母亲对我和姐姐的婚恋,不求大富大贵,希望有“一碗红烧肉”的守护;也正是因此,打动过我的男生,多半有父亲的身影,犹如一潭清水,风平浪静却有着恰好的温柔。

  我是一个愚笨的人,尤其是学习这件事,我一直用嘴笨的方法像蜗牛一样的前进着。我也一直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么悲哀,每天早上,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时说得,而是在绝望无助,很痛苦,迷茫的时候,说着句话。要坚持,你是一个勇敢的人。这也是从我的父母那里学习到的。

  父亲和母亲一起走过了很多年,经历了很多,彼此之间有着我们作为子女不懂的语言。磕磕绊绊,争争吵吵。现在想来,我的性格——柔软、胆小、不喜欢在人前说话等,也是和父母亲的相处模式有关吧。母亲也是一个火爆的脾气,一言不合就“开战”,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年龄一点点的增长,可是她的脾气却不减当年。

  每逢父母亲吵架,我就很害怕,自己总会一个人躲起来。母亲每次和父亲吵架,家里的锅碗瓢盆总是第一个受伤,成了母亲随意发泄的工具,家里也会变成一片狼藉的战场。那时并不理解,为什么母亲总是这样的恐怖?母亲也会边哭边抱怨:“嫁给你之后,我想过几天的褔?每一天都在为你们姓高的一家当做马?”有时我也很好奇,母亲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妇女从哪里学来的成语。

  也这正是因为她文盲,才会这般无理取闹,不懂的进退,不善于隐藏自己的脾气。可是她不知道那些场面在女儿的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在平时里,母亲要求的事情,我总是不敢违背,也不敢对她反抗。所以顺着母亲的要求,我努力学习,每天只是在看书,这也让我很感谢我的母亲。因为看多了争吵,所以现在的我很讨厌吵架,从来不和任何人起一点点争执。

  爱情的模样有千万种,我从来不羡慕从来不吵架的情侣,哪怕是每天都在争吵,他们相携走了半个世纪,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坎坷。现在每次回到家中,他们还是每天都在争吵。原因始终只有一个:母亲嫌弃父亲太懒、嫌弃父亲做事情太慢、嫌弃父亲吸烟……就这样,他们在争吵中牵着彼此的手在生活的路上慢慢的向前走。

  
  (二)他们的旅途

  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坚持的,也很乐观。生活中,他们不求大富大贵,之希望三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幼时的记忆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片段。对于三年级以前的记忆,只有模模糊糊的身影,很多事情之能从父母亲那里旁敲侧击,或者从姐姐口中得知些。早年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回来,而贪吃的我,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只有他每次回来都背着一大包好吃的东西。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棉袄。我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只要看不到母亲,我就会一直不停地哭泣,任凭谁都哄不好。

  2003年左右,父母亲要娶山东跟着舅舅做生意,把姐姐和我留在外婆家。母亲走时,我哭了两天。日子一天天过去,第二年,姐姐辍学跟着父母亲做生意。对于 姐姐,我一直很愧疚,姐姐知道家里没有钱,父母亲是无法供应三个孩子上学,她自己主动选择放弃。父母亲他们带着姐姐和弟弟走后,我哭了三天,每次都是哭着哭着睡着了。一直到第三年,父母亲把我接到山东上学。我一直以为他们是嫌太麻烦。可是去了以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坏坏的小心思在作祟。

  记得那个暑假,凌晨三点下了汽车来到父母亲住的地方,三间低矮的平房,每一间都特别小,其中的一间是卧房,铺了两张床,中间只能站着人,另一间堆满了面粉、食材、蔬菜,还有一间是用来烧饭。刚到不一会,父母亲他们就要出生意了。虽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可我一点都不觉得困,跟着他们一起出生意。父母亲还没有摆好东西,就已经有人来吃早餐了。帮忙的时候,大家都说:“这是你们二女儿吧!”好像很熟悉之间的朋友间的问候,满心疑惑随着天渐渐明亮而消散了。即使我在老家,可是父母亲却无时无刻把我挂在嘴边,放在心上。

  后来,父母亲租了一整套的房子。我们每天在二楼睡觉、学习。父母亲所有的“装备”都放在一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亲也不例外,把我和弟弟的学习看作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一切都不能耽误我和弟弟的学习。每次学校里的事情,他们总会地一时间完成。由于做生意,父母总是起早贪黑的,每天睡觉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依稀记得中考那年,每一夜深人静的晚上,总会有两个走来走去的身影,和一道微弱的光透过我房间的门。中考那时,压力很大。虽然爸妈对我一直是鼓励的,缺乏自信又胆小的我,每天都熬夜到很晚,因为知道父母很累,从来都不敢奢望他们的陪伴。可是,偶然的一次,那晚和往常一样学得很晚,因为好多题目做不出来,又特别的烦躁,我起身去客厅倒水。忽然又一个身影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把热牛奶递给我就出去了。那时才明白无声胜有声。像中国很多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也不善言谈,他们也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爱,却用无声的陪伴诠释着他们的爱。

  在同学中都以“异乡人”戏称我。本籍皖利辛,却出生在淮南,接着在山东上学,是名副其实的异乡人。高考之时,又转学老家,但常年不居此地,早已经泯灭了家乡的气息,又被戏称为“异乡人”。对于这个称谓,我一点也不介意,对于家的理解,我有自己的见解,几间房子不是家,有温情,有爸妈的地方才是家。我不知道“异乡人”在父母亲心中的理解,多年的漂泊生活,仿佛他们已经习惯了“异乡人”,每逢到心的地方,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我们不是本地人。”虽然我和弟弟的学业也相继结束,可是父母亲仍以“异乡人”的身份,生活在他乡。我何尝不知道他们的心愿——回归故乡,叶落归根。
  (文/梅女)